[阿勇台語] 謝銘祐:台語歌曲既迷人又複雜的身世

Yang[iûⁿ-- ê]
13 min readJan 23, 2021

--

阿勇訪談小黑老師(謝銘祐)的這集超-級-精-彩,分享時卻有朋友因台語聽力白話字英文字幕而望之卻步,太可惜了!本文以華語整理了分段重點,也附上相關歌曲/資料的鏈結,希望能有幫助,建議看完本文之後,回到阿勇youtube這集「台語/歌/簡史」的大補帖,一邊聽歌一邊補充細節。

原始台語標題:台語歌迷人復什个身世。

[P.S.1] 影片內容相關權利當然是小黑老師與阿勇的,
但以下華語重點若有編寫錯誤則是我的責任。
[P.S.2] 有底線 “___”的詞句表示有鏈結,可用右鍵另開頁籤。

分段小標題:
00:47 — 開場介紹並請教如何唱好台語歌?
01:36 — 怎麼唱才好聽?先了解台語怎麼講才好聽!
02:32 — 阿勇問:何不把咬字拉長讓人聽得更清楚?
03:43 — 台語七音八調與漳州腔泉州腔。
05:00 — 唱歌從兒童「唸謠」入門。
07:10 — 再來是「童謠」。
08:40 — 台語「民謠」明顯融合了原住民元素。
11:29 — 台語不是閩南語。
12:05 — 三零年代曲盤公司催生台語「流行歌」。
15:20 — 美軍廣播帶來美國藍調與搖滾。
16:05 — 國民政府以政策打壓v.s.民間對策。
17:55—公開場合禁用台語的影響。
18:30—阿勇問:近年台語是否有較復甦?
19:49 — 囝仔人有耳無喙的另一種詮釋。
21:15 — 八零年代台語歌回頭強調本土腔調。
23:47 — 新一代台語歌《抓狂歌》《向前走》
25:50 — 陳明章老師的民謠融合各種元素
26:52 — 融合樂的經典案例〈港都夜雨〉
28:08 — 百川納海文化薈萃的島國
28:48 — 阿勇問:台灣人如何分類文化源頭?
31:37 — 撿回台語習慣的簡單提案。
33:00 — 阿勇請小黑老師現場教唱。
34:06 —請訂閱按讚加分享[阿勇台語]

以下是對應於上列分段的重點華語翻譯。

00:00 —影片精華搶先看。

00:47 — 阿勇開場,介紹謝銘祐老師,並請教如何唱好台語歌?小黑老師則請阿勇叫他「O͘ ·ê」{編按:「黑的」},表示和他較熟,或者一般稱呼他黑哥、小黑老師。只有媽媽會叫名字。

01:36 — 小黑老師答:想知道台語怎麼唱才好聽,要先了解台語怎麼講才好聽。台語的腔是melody(旋律)的一部分。以「我愛你」為例。

02:32 — 阿勇問:為什麼不把咬字都拉長大家可以聽得清楚?小黑老師答:台語有部分發音不可隨意拖長或縮短,例如「入聲」字。例如趴下的「趴(phak)」的“k”的音不要發出。例如塞住的「塞(that)」結尾 “t”。
#{編按:台語是聲調語言,改變音調起伏/長短會影響字義辨別。}
*{
編按:以台語用法而言,羅馬字 “phak” 對應於台語漢字「趴」,羅馬字本身就是文字,但也可以當作音標使用。請參看阿勇的〈20分學會曉水噹噹ê正台文〉與〈Tâigí Phonics(台語自然發音)〉。}

03:43 — 七音八調:現在台語八聲調只剩七聲調,因為漳州腔與泉州腔互相混合,到了現在,第六調不復存,反而是與第二調“相同”了。然後列舉幾個腔調相對較重的地方:宜蘭、鹿港(泉腔),而安平則是彰泉混合但略帶「海口腔」,接近廈門、金門、澎湖。以「安平人」為例示範腔調。
#{編按:宜蘭的台語較偏漳州腔}

05:00 — 唱歌從兒童「唸謠」入門,例一:以初一到十五「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睏甲飽,初四接神,初五隔開,初六是挹(舀)肥,初七七完,初八完全,初九天公生,初十吃食,十一請子婿,十二請查某子仔轉來食糜配芥菜,十三關老爺生,十四月光,十五元宵瞑。」例二:數字唸謠「一的磅米芳,二的炒韭菜,三的沖沖滾,四的炒米粉,五的五將軍,六有六嬸婆的樣子?……動物唸謠,例三:「西北雨直直落,鯽仔魚欲娶某,鮕鮐兄拍鑼鼓….」。此階段重點是:學著把話講清楚,兼學數字、動物、食物等等 。
#{編按:六有六囝孫,七的蚵仔煮麵線,八的講伊欲分一半,九的九嬸婆 十的挵大鑼。嬸婆太早出場,應為第九 XD}
再補充,流行的唸謠很多已有譜曲方便傳唱:
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…
・一的爆米香,二的炒韭菜…
西北雨直直落

07:10 — 再來是「童謠」,例如「白翎鷥,車畚箕,車到溪仔墘。跋一倒,抾著一仙錢。」,又例如「火車行到伊都,阿莫伊都丟,噯喲磅空內。磅空的水伊都,丟丟銅仔伊都,阿末伊都,丟仔伊都滴落來。」奇怪?台語沒有「阿末伊都」這個詞啊!有人說這是來自原住民的腔調,漢人把原住民的口語融入歌謠裡,也有認為來自客家話例如「細妹恁靚」細妹就是小姐真美。阿勇說他曾與原住民合唱,有聽過類似旋律。
#{編按:以下有完整版鏈結
・台語童謠〈白鷺鷥
・台語童謠〈丟丟銅仔〉,另有許丙丁填詞的民謠版本
・客語童謠〈彩虹阿妹
・羅時豐〈細妹按靚〉(“按”是以往習慣,客語正字為“恁”) }

08:40 —小黑老師接著阿勇的話說,以前台語民謠與原住民的民謠有混合在一起的現象。接著準備「哼唱」一小段在台南的西拉雅民謠,但特別說明因爲該首民謠需特定身份特定時間場合方可唱出歌詞,例如要拜祖靈,阿立祖。(09:13開始哼唱到09:26)這些旋律有慢慢影響到漢人音樂,例如有一種稱為「台南調」的曲調(09:35開唱)「頭戴著竹笠仔喂,遮日頭呀喂,手牽著犁兄仔喂,行到水田頭」(小黑老師每唱一句都有稍停解釋歌詞,例如犁兄就是牛),之後台南發展起來人口變多,又往例如恆春的方向擠過去,人在當地擴散,音樂也是。再與當地原住民音樂融合,加上漢人戲曲,又形成「恆春調」(10:40開唱)「(一開始哼唱無歌詞,然後即興填詞)是誰在這裡聽阿勇唱歌…」阿勇說其中即興的部分有點像爵士藍調。小黑老師給一個小結論說:恆春包含旁邊滿州等等成為重要民謠發展地,原住民元素融入,之後日本元素再融入,所以台語歌除了口說也還有很多東西是來自其他文化。
#{編按:本段落的重點是「民謠」。小黑老師舉例的台南調是〈牛犁歌〉。另,完整版恆春調的例子:〈恆春調〉。 }

11:29 — 台語之所以不是閩南語,因為已經融入很多不同來源的東西,如原住民語日語等等,且台語也有混合福州話,而福州在福建北部。台語本身是專有名詞,不是「台灣的語言」的縮寫。

12:05 — 台語(流行)歌:1930年日本在台灣開設唱片公司,阿勇問說是“哥倫比亞”嗎?小黑老師回:“古倫美亞”(台語發音),寫歌的台灣人從日本那邊學到歐洲的音樂,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相當崇拜歐洲尤其偏好德、法風格。台灣漢人歌謠甚至日本之前原本不太有「三拍子」曲式、Jazz,(三零年代時)日本有Shuffle、Swing等,台灣還沒有。後來台灣人去日本學到帶回台灣,甚至帶回古典樂的Waltz華爾茲、圓舞曲,還有日本演歌,這些元素不像傳統漢人南管/北管、歌仔戲等等的旋律。此外,歌詞部分又反映當時社會情況,例如〈月夜愁〉歌詞談到「三線路」,但旋律是融合自達格蘭族的歌謠。(14:44開唱)「月色照在三線路,風吹微微,等待的人哪袂來」這種旋律有點類似古典音樂。
#{編按:林氏好原唱的〈月夜愁
v.s. 小黑老師《舊年》裡的版本:〈月夜愁〉。 }

15:20 — 約1960年代,因美軍將美國LA的電台廣播拉到台灣來,美國歌曲開始影響台灣,例如藍調、搖滾,貓王,連披頭四去美國唱歌台灣也知道。開始有樂團/樂隊例如Sunshine
#{編按:發源於台南的陽光合唱團}

16:05 — 但在1960年代的同時,ROC政府語言政策更緊縮,例如電台…(此時阿勇以為是規定多少%可以是台語,結果)廣播每天僅一小時可播台語歌(硬要換算成百分比就是1/24)、電視一天兩首(通常中午跟晚上各一首就用完額度)之類。檯面下如何尋求活路:偷偷唱!電影中場休息跑出來唱台語歌、淡水河畔的露台唱現場賣唱片,聽眾一邊聽歌一邊打蚊子,歌手在河畔賣唱片…國民政府雖禁止,但當時原本以台語爲母語的人還是有在(私底下)講。

17:55 — 問題在於公開場合還是有影響!成年人已經「不好意思」跟孩子們說台語,怕影響孩子在校學習。此外,「台語好像沒有用處」公家機關公開場合到處都只能說「國語」。所以大約1960年代也觀察到孩子們已經有能聽不能說(台語)的現象。到1990年代已經非常嚴重!雖然1980年代的調查說約70%的人會台語。

18:30 — 阿勇提問這幾年是否有活起來(復甦)?小黑老師說活(復甦)滿多,尤其318之後,一些年輕人才知道台語(本土語言/母語)瀕死是被禁止使用被打壓造成的,這些歷史課本沒寫年輕人不清楚父母也不敢講,因為228、白色恐怖,讓父母覺得孩子們不懂歷史不碰政治最安全。小黑老師提到媽媽常說「小孩子有耳無嘴」,但他就在後面會加一句「有屁股不會放屁」(兩人大笑)。

19:49–阿勇說,他沒想到「囝仔人有耳無喙(小孩子有耳無嘴)」竟然影響到許多人不再使用台語。小黑老師表示確實有,甚至二二八或白色恐怖受難的家庭更嚴格,有的太傷心就設法離開了,有的則希望小孩出門都不要說家裡出過事,不要說台語,不要聽別人談政治,例如基隆、台北大稻埕、台南,高雄更嚴重, 有一段時間,「不說台語」(母語)變成台灣人絕對要養成的習慣。又例如掛狗牌政策,小黑老師小時候說台語罰五元,說髒話也罰五元,他說一個字罰掛了兩塊牌子。(兩人笑)

Three generations by Gonzalo Borondo. [Source]

21:15 —之前說1960年代美國歌曲開始融入台語歌,但1980年代台語歌又回頭強調本土腔調,例如:葉啟田、陳一郎的台語歌。

  • 21:46 — 小黑老師模仿葉啟田「一時失志不免怨歎」然後解說這種唱法是把喉嚨縮緊,「啊汝欲去佗啊?」是一種方便在菜市場大聲呼喊的方式。還要把「聲音壓扁」。
    #{編按: 對照原唱版〈愛拼才會贏〉, 超像XD}
  • 22:13 — 小黑老師模仿陳一郎「八月十五彼一天」,可以觀察到日本演歌、Vibration抖音跟「壓扁唱腔」合在一起了。當時頗為流行。
    *{編按:對照原唱版〈行船人的純情曲}
  • 22:45 — 從一九八零年代流行到蔡振南老師的「心事若無講出來,有啥人會知」之後轟動起來
    ${編按:〈心事誰人知〉[蔡振南親唱版][沈文程版]}
  • 23:09 — 然後到1990年代美國音樂對台語歌的影響才比較清楚,中間還經過「國語」歌 受到美國Folk影響很大的民歌時期,但民歌風格明顯不是搖滾樂。(以四首華語民歌為例)
    {編按:華語歌的民歌時期約莫在1970~1990}

23:47 —在台語歌的部分要到1990之後美國音樂影響才進來。大約是蔣經國去世(前一年),解嚴1987年,那時候黑名單工作室出版《抓狂歌測試國民政府宣稱解嚴是玩真的還是假的。沒多久就被禁,可見是假的。陳明章老師當時曾經到輔大唱〈新莊街〉,才剛彈奏電吉他第一個音時,就沒電,(阿勇扶額),有人把大樓的電切斷。當時的年輕人發現台語也可以搖滾!後面甚至影響到林強,〈向前走〉「台北~台北~台北到了啦」在剛建好的台北車站拍MV,彷彿什麼好東西真得都在台北。
#{編按:《抓狂歌》實際發行年份是1989,以大尺度記憶點來說確實是跟解嚴與蔣經國去世相近的年份。而且若精確來看,解嚴後兩年仍然連唱歌的自由都會被特務干擾,這就是為何小黑老師以這個例子來說國民政府的解嚴是裝樣子的。另,1989年9月是“第四代”台北車站完成。然後林強《向前走》專輯於1990年12月發行。}

25:50 — 台語歌又有新style:搖滾、藍調,都跟台語很合。到1990年代開始有多樣化的台語歌手,例如陳明章把 nagashi(流し;俗稱“那卡西”)+藍調+民謠+傳統戲曲(南北管)再融合成自己的民謠風格。

26:52 — 台語歌是融合音樂的經典案例:〈港都夜雨〉,小黑老師唱了一小段(26:54~27:42),然後說到這首 “Rains Blues” 原本寫好時「有曲無詞」,曾赴日學音樂的作曲家楊三郎專精小喇叭,其所做的歌曲以小喇叭演奏都很好聽。

28:08 — 百川納海文化薈萃的島國:台灣無論台語歌或國語歌,針對旋律的特性而言,有沒有能代表台灣的?若去除原住民的部分,沒有。但一開始就是融合樂。島嶼國家原本就需要外來的文化加以融合,台灣的最大特色是包容與混合。(阿勇附合。)

28:48 — 阿勇提問:「就像你說台灣是島國,所以很多文化是外來然後混在一起,但台灣人是否傾向會把來自中國的部分認定為是台灣的,但其他都是外國的」,小黑老師回答:「(吸氣)不一定」…現在較少,以前可能有這種情況,…姓氏、拜拜等習慣來自中國,沒錯,但大家可能不知道,中國兩字何時有的?是從康有為開始,當時清朝被欺負,他就創造中華民族、中國的概念。“中國”一詞哪來?是日本一個地方,中國的意思就是位處中央的一個地方…台灣人以前的說法是,來自泉州、來自彰州,(阿勇:沒有人會說來自中國)無,沒有來自「大陸」的說法,會說來自廈門、金門、澎湖等等,現在這些會成為需要討論的議題,都是後來基於政治理由設定下去的,否則最原本沒有「閩南語」、「中國」、「中華民族」的概念。我們要清楚自己來自哪裡,對世界友善,也期待世界友善我們。
#{編按:小黑老師可能口誤,“中華民族”的概念是梁啟超首先提倡,康有為是梁啟超的老師。“中國”一詞古籍即有,但其意義與今不同。}
*{
編按:個人推薦大家先聽一下〈〉和以小黑老師為主角的短片《透南風》,或許可以更理解小黑老師所謂「清楚自己來自哪裡」應該就是在講養育自己的土地。}

30:42—找回台語也是,(歌手)如果去國外唱「國語」歌,別人搞不清楚你來自哪裡?中國?馬來西亞?新加坡?北美洲LA?但是如果唱台語、客語、原住民語,外國人就會覺得(跟中國)不太一樣,會問你來自哪裡?例如Sangpuy、Suming、林生祥,甚至是比如說我們唱台語民謠,到國外反而人家會問然後會知道這是台灣。(阿勇:越在地就越國際)Local is global!
#{編按:Sangpuy Katatepan Mavaliyw,桑布伊·卡達德邦·瑪法琉}
*{
編按:Suming Rupi,舒米恩·魯碧}

31:37 — 找回台語的習慣,嘗試著用一些簡單的方法讓小孩學,例如唱歌是其中一種,又例如生活場所、飲食場所、買東西的地方、百貨行、文具店,請問老闆本身是否以台語為母語,如果是,請他們用台語跟客人招呼,不要用「歡迎光臨」而是用「內底坐」「入來坐」「外口敢有足冷」等以前打招呼的方式,我們稱為「台語的招呼店」,有幾十間,正在推行,在台南,讓小孩比較容易養成使用台語的習慣。

33:00 — 阿勇請小黑老師現場教唱:〈白鷺鷥〉

34:06 — 成功!請大家訂閱按讚加分享囉~

同場加映:

馬世芳的音樂五四三:20170228訪談謝銘祐

--

--

Yang[iûⁿ-- ê]

These are some records of my journeys. 多數文章會在方格子同步發表。https://vocus.cc/user/@lichardyang